当前位置:首页>猪病>>

新生仔猪为什么容易发生腹泻?

时间:2019-04-22来源:海博莱生物作者:张晨飞


一、引言
腹泻是猪场最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之一,近年来,因产业升级而出现的高强度的批次化生产,导致场内养殖密度大幅上升,产房的感染压力也随之骤升,新生仔猪腹泻发生的比例越来越高,使其成为近年影响猪场健康,导致猪场经济损失的最严重疾病之一。那么,为什么新生仔猪容易发生腹泻呢?除复杂的外部因素和病原性因素外,仔猪本身又存在哪些发病条件和特征呢?本文就从仔猪自身的内部因素来探讨一下新生仔猪腹泻多发的原因。

二、原因探讨
1. 宫内发育迟缓

母猪每胎产仔数多,易导致胎盘功能不全,致使胎儿在母猪体内发育受阻,所以仔猪在所有家畜中是最容易出现宫内发育迟缓(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 IUGR))病症的,这一疾病会影响仔猪肠道结构和功能的发育,改变肠道定植菌群,使其更易受到病原的感染。宫内发育迟缓的仔猪,较正常仔猪,其小肠较短,肠壁更薄,小肠绒毛更短,小肠上皮可吸收面积更小,肠上皮细胞和杯状细胞数量较少,并且因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致病菌更容易感染进入。

2.肠道免疫功能不全
仔猪刚出生时,其肠道粘膜的淋巴细胞数量较少,肠道相关淋巴组织发育不完全,不能产生有效的粘膜免疫应答,随着日龄的增加,其肠道免疫系统逐渐成熟,这一过程共分为4个阶段,阶段1:新生仔猪肠道表皮及固有层含非常少量淋巴细胞,只有在肠道粘膜中含有淋巴细胞群,这些含淋巴细胞群的粘膜部位后期发育成Peyer's淋巴集结,参与粘膜免疫应答,但在这一阶段,这些淋巴细胞不含有效的免疫结构。阶段2:仔猪出生后两周内大量淋巴细胞迅速迁向肠道,期间Peyer's淋巴集结逐渐成熟,出生后10-15天出现成熟免疫结构。阶段3:出生2-4周后,CD4+T细胞开始出现于肠道固有层,但CD8+T细胞仍缺失,出现少量分泌IgM的B淋巴细胞。阶段4:从第5周开始CD8+T细胞开始出现,并在肠道隐窝区开始出现分泌IgA的B细胞,到7周时肠道免疫系统才基本成熟。

3.体温变化快
仔猪出生前,胎儿的体温主要取决于母猪子宫环境温度,而出生后的产房环境温度骤然下降,可能比子宫环境温度低15-20℃不等,这会导致新生仔猪体温的下降,通常在其出生后的前20分钟内下降2℃左右,而后的48小时内,仔猪体温会恢复到39℃左右,当然个体之间温度恢复存在差异,这主要取决于环境温度和仔猪的出生重,但就是是这短暂的降温状态,却成为产房发病和死亡最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因为新生仔猪皮下脂肪较少、体表无毛发附着、出生时体表附有胎液,等等这些都会降低仔猪体温,所以低体温仔猪更会因为无力采食而饿死、更倾向于呆在母猪旁取暖而被压死、更虚弱的体质使其更容易患病。

4.能量代谢水平低
刚出生的仔猪对能量需求是最大的,因为这一阶段仔猪需要快速生长,并且需要大量能量来调节体温。新生仔猪的蛋白氧化能力需要到5-7日龄左右才能达到正常水平,所以其体内能量的转化主要来源于糖原和脂肪。其中糖原的储存量大约为30-35g/kg体重,89%储存于肌肉中,而脂肪的储存量只有约15g/kg体重,并且多数为结构脂肪,不能用于代谢。另外,仔猪转化能量的能力极其有限,资料显示它从糖原和脂肪中转化能量的能力比新生婴儿要低12倍左右。高的能量需求、低的能量储存、有限的转化能力,使得新生仔猪的能量获取不足,更容易受外界病原的感染和侵袭。

5.肠道微环境不稳定
近年研究显示,初生时肠道微生物的定植对个体免疫系统的成熟和肠道生理机能的调节及发展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改变这一过程有可能增加后期个体感染疾病的概率。和其它生物个体一样,仔猪出生时其胃肠道基本是无菌的,微生物在其肠道内的定植从其出生时穿过生殖道时就已经开始,并且一直持续至哺乳和保育阶段,期间新生仔猪的肠道菌群是不稳定的,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母体健康状态、母体的微生物、分娩的方式、仔猪的喂养方法、教槽料的组成、环境微生物的种类、使用的抗生素等等。例如,临床保健所添加的抗生素通常具有广谱抗菌作用,使用后可以影响几乎整个肠道的生态环境,抑制如拟杆菌属和大肠杆菌的生长而有利于一些潜在的致病菌如梭菌和克雷伯氏菌感染和增殖,从而导致腹泻,这一点已从使用益生菌有效降低抗生素诱导的腹泻,调节肠道菌群,重建因使用抗生素而损坏的肠道生态环境得以证实。

三、结论
不成熟的免疫系统、不稳定的肠道菌群、没有能量储存、体温变化过大等种种因素,导致潜在的致病病原几乎可以无障碍的进入新生仔猪的胃肠道,所以,刚出生一周内的新生仔猪,它的生长表现及健康状况完全依赖于初乳中的能量来源以及母源抗体和一些免疫调节因子,然而初乳中的抗体和免疫调节因子在仔猪出生后的24小时左右即下降至极低水平,并且24-36小时左右,仔猪肠道因其“关闭机制”而不再具备吸收免疫球蛋白的能力,加上一些管理不善的因素,导致仔猪肠道极易被致病病原侵染而又没有有效的保护机制,进而仔猪肠道健康受损,产房内腹泻频发。

References
1.Maria Carmen Collado, M. C., Christine Baüerl, Máximo Vento & Gaspar Pérez-Martínez (2012). "Microbial ecology and host-microbiota interactions during early life stages." Gut Microbes: 352-365.
2.Jonach, B. R. J., Tim Kåre; Boye, Mette (2014). "New Neonatal Porcine Diarrhea Syndrome in Denmark Characterization of the intestinal lesions and identification of the etiology." Technical University of Denmark.
3.Romain D’Inca, M. K., Christe`le Gras-Le Guen, and Isabelle Le Hue¨rou-Luron (2010). "Intrauterine Growth Restriction Modifies the Developmental Pattern of Intestinal Structure, Transcriptomic Profile, and Bacterial Colonization in Neonatal Pigs." The Journal of Nutrition: 925-931.
4.Christopher Stokes, M. B., Karin Haverson, Cecilla Harris, Philip Jones, Charlotte Inman, Sandrine Pi´e, Isabelle Oswald, Barbara Williams, Antoon Akkermans, et al. (2004). "Postnatal development of intestinal immune system in piglets: Implications for the process of weaning." Animal Research, EDP Sciences: 325-334.
5.Patrick Herpin , M. D., Jean Le Dividich (2002). "Development of thermoregulation and neonatal survival in pigs." Livestock Production Science: 25–45.

Baidu
map